前面的文章里我们多次提到,无论八卦、阴阳、五行都是先祖观天地之象所悟,而天干地支更是由天体、星斗运行记录的刻度而来,直接用作历法纪年。本篇我们就详细阐述一下,中国历法中最重要的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由何而来。
01
为何是十二月?
想必有的朋友也曾经疑惑过,为何一年是十二月?不是六月,不是二十四,或者不是八不是十,怎么刚好是十二?
在讲地支六合的时候,我们曾讲过,“日月合斗建,天地成六合”,我国的历法是由太阳、月亮、北斗、岁星(木星)的运行,以及二十八宿的方位共同组成,它是比简单的阳历和阴历更为复杂的一个历法系统,也是更为高维的。
古人发现太阳和月亮在一定的时间跨度里,会有十二个交汇点,而这十二个交汇点结束木星恰好走一个刻度,北斗的斗柄也走了一圈,所以岁星的一刻度为一年,而一年里以太阳、月亮交汇的十二点建立为十二月。同时古人又发现,当北斗的斗柄指向子的时候,太阳月亮交汇在丑,指向丑的时候交汇在子,指向寅的时候交汇在亥……
因此,又以斗柄所指为建月,即斗柄指向哪里为哪一月,由此,十二月建立,地支的六合也由此被发现。
02
为何将子月设为十一月而非正月?
这里就要先讲到地支月和阴历月的差别,地支月是甲子纪年的其中一环,如上所述由日月运行、斗柄移动而得来。地支又合河图洛书、五行,带有本身的气运。于是,地支一落成就有寅卯属木,巳午属火,申酉属金,亥子属水,辰戌丑未属土的本性,也即寅卯合春、巳午合夏、申酉合秋、亥子合冬,辰戌丑未土旺四季,承接四季更替。

而我们常说的初一、十五,是为阴历,是古人根据月相的变化得来。古人发现月亮的完整变化周期大约29天,根据具体变化成大建30天,小建29天。阴历也称“朔望”,即根据月亮的变化,月圆之日为望日,定为十五;完全看不到月亮为朔日,定为初一。
由此你会发现,他们是两个并不必然关联的系统,而我国古六历也确实各有不同。夏朝是以寅月为正月,商历以丑月为正月,周历以子月为正月,秦历以亥月为正月。如果熟知地支属性的大概能理解他们各自的思路,子月为正月最早来自伏羲历,因正逢甲子月,为干支的起始,且刚好为冬至日、朔日,于是定为正月初一,同时子月也是“一阳生”之月,作为一年起始似乎非常合理。亥月为正月大约取阴极即将转阳,一年新气象将来临;丑月为正月则取二阳生,天地已由极寒开始复苏,因此都有一定道理。
直至汉武帝,进行各项改革,重新选用夏历,即以寅月为正月。寅月为木,此时三阳开泰,万物复苏,也已到或已过立春节气,由此作为正月更合天、地、人之生息规律。因此,从汉武帝至今2000多年我们一直沿用了以寅月为正月的历法,未再变化。
03
二十四节气有何奥妙?如何影响人的身体?
《伤寒论》的《伤寒例第三》篇开篇写到:
四时八节 二十四气 七十二候决病法
立春正月节斗指艮,雨水正月中斗指寅。
惊蛰二月节斗指甲,春分二月中斗指卯。
清明三月节斗指乙,谷雨三月中斗指辰。
立夏四月节斗指巽,小满四月中斗指巳。
芒种五月节斗指丙,夏至五月中斗指午。
小暑六月节斗指丁,大暑六月中斗指未。
立秋七月节斗指坤,处暑七月中斗指申。
白露八月节斗指庚,秋分八月中斗指酉。
寒露九月节斗指辛,霜降九月中斗指戌。
立冬十月节斗指乾,小雪十月中斗指亥。
大雪十一月节斗指壬,冬至十一月中斗指子。
小寒十二月节斗指癸,大寒十二月中斗指丑。
二十四气,节有十二,中气有十二,五日为一候,气亦同,合有七十二候,决病生死,此须洞解之也。

可见,二十四节气也是根据斗柄的位置指向而建,指向东北艮位为立春,指向寅位为雨水……之所以叫二十四节气当然是和“气”有关。一年有二十四节气,每一气有15天,每五天为一候,共七十二候,真正一年里“气”相同的都只有五天,每过一候气就会有变化,每过一气更有大变化,这也是民间所说,当有人不顺,过了节气就好一点的原理,因为气换了。而身体不好的老人,也容易在节气前出事,同样是因为“气”的影响,挺过“节气”大概率就没事了,也源于此。
而留意万年历的朋友肯定会发现,二十四节气跟干支历结合更紧密,跟阴历初一、十五并不完全想合。是因为二十四节气和干支月都和北斗斗柄的转换相关,所以干支月的换月其实是以节气为准的,比如刚到来的甲戌月是以寒露为起点,而九月初一已经过去五天。因“气”“运”更多是和干支有关,因此农耕、天时也须更多参考节气来走,而非阴历月份。
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
扩展知识——二十四山图如何快速记忆
上述二十四节气斗柄所指,其实就是二十四山图的方位,很多朋友在学习时可能很难记住,今天教给大家一个便捷的记忆方法。
如下图所示,要记住二十四山图必须要先牢记天干地支的五行属性,和后天八卦的方位
第一步:先写出四正位——子午卯酉
第二步:把天干按五行分别落入四正位,戊己土由于藏中央,因此不在圆图中
第三步:把乾坤艮巽四隅位填上
第四步:把剩余地支按五行方位填进去
二十四山图即完成,是不是非常简单?

国学传承 为往圣继绝学
心情|阅读|鸡汤|影视|牢骚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