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天津广智馆旧影。
最初看到广智馆这个名称的人,可能都会先打个问号,这是什么所在?广智馆顾名思义即广开民智、启迪知识的场所。天津广智馆是由我国近代教育家、学者严范孙倡导,教育家林墨青主办的社会公益机构。中国第一座广智院创办于山东济南,前身为1904年英国传教士怀恩光在青州建立的“博古堂”,后迁到济南,改名“广智院”。设有陈列室、阅览室、研究所、布道堂。当时陈列有动、植物等13个自然门类,采用展橱、镜框、挂图等方式,展品万余件,常年开放。天津广智馆是中国第二座。1921年,为广泛宣传科学知识,增进民智,林墨青前往山东济南广智院考察参观,与严修、张少元、赵元礼等人商议在津社会教育办事处内创办广智馆。天津广智馆虽然开办比山东较晚,但影响深远。

1899年天津地图中文昌宫所在位置。
天津广智馆是林墨青晚年最后开办的一项社会事业,也是他念念不忘的一项未竟的工作。广智馆坐落在天津西北城角文昌宫大街入口处路北,文昌宫以东的社会教育办事处。据1936年出版的《中国博物馆一览》介绍,当时的广智馆馆舍为“前社会教育办事处旧有楼房,共28间,又平房10间,分配为陈列、办公等室及图书阅览所之用”。展览内容为“天然历史、人文风俗”。经费来源以河北省、天津市、天津县三级政府为主,附以各项劝募专款。其藏品近万件,同时出版定期刊物《广智星期报》(初名《社会星期报》)。

《社会星期报》。
天津广智馆坐北朝南,其拱形大门上方高悬“天津广智馆”的匾额,大门左右高大的青砖外墙上悬挂着四块1米多高大木牌,各有黑底白字榜书“礼、义、廉、耻”四字,据说为书法家华世奎所书。穿过门洞是一个宽敞的庭院,中有花坛。坐北朝南的正门西面、北面各有一排二层的楼房。西边的楼房上下各为一连五间长的通室。楼下展品主要有当时新兴的电报通讯、纺织作业的生产流程。介绍内容最为详细的是电报,从拟稿、译稿、拍发到电波震荡,直到收报接码、翻译的全过程。二楼展室为历史文物、生物标本及工艺品。展室正中并列十余张八仙桌,摆放着李鸿章逝世后的杏黄色木刻讣文及介绍其生平的文字,还有古代的盔甲和弓箭。展室四周贴墙处架有几凳,陈列动物标本、植物标本、“泥人张”的作品和剪纸等。此外还有该馆编印的《广智丛刊》《社会教育星期报》等。

林墨青晚年影像。
广智馆创办人林墨青(1862——1933),名兆翰,以字行,又字伯嘿,晚年号更生。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家,天津人。曾任直隶学务处参议、津郡学务总董,劝学所总董。1915年创立社会教育办事处,出版《社会教育星期报》,1925年创办广智馆,任首任馆长。林墨青身经庚子之乱,深感“欲救亡莫急于兴学”,因此与严修积极筹划在津兴学之事,先后创办“冬寄学社”、“严氏小社”、“民立第一两等小学堂”、“民立第二小学堂”、“官立女子小学堂”等。历任直隶学务处参议、津郡学务总董、天津劝学所总董、社会教育办事处总董、天津广智馆馆长、《星期报》社长等职。1933年4月17日,林墨青因病去世,时人皆谓失去一位热心于教育事业的学者。后经乡人公议为之勒碑留念,由高凌雯撰写《林君兴学碑记》碑文,华世奎书丹。该碑现藏于天津博物馆。

《林君兴学碑记》碑文。
天津广智馆是林墨青先生用了四年(1921年—1925年)的心血创办起来的。是一家半文化、科普与半博物馆性质的机构,它很注重对民众的通俗宣传,以达到雅俗共赏,服务于社会的目的。因而深受各界人士器重和百姓的欢迎。在日本侵占天津期间,天津广智馆被迫停办。天津解放初,曾改为天津第二博物院,后撤销。后来在这里建起了红桥区图书馆。再后来道路拓宽和城市改造,天津广智馆也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。

西北角新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