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常识

四大名剧是哪四大戏剧(《中国古典四大名剧》)

发布时间2024-11-09 08:10:54阅读:100

中国古典四大名剧包括元代王实甫的《西厢记》、明代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、清代洪昇的《长生殿》与孔尚任的《桃花扇》。由元以来,文人参与戏剧创作的风气渐盛,四大名剧在思想内容、体制结构与唱白言辞方面都显示了文人戏剧创作的趣味与特征。

王实甫(约1260—1316年),名德信,大都(今北京市)人,生平不详。作品有《西厢记》《丽春堂》《破窑记》等,与关汉卿齐名。元末明初杂剧家贾仲明称赞他“有词章,风韵美,士林中等辈伏低。新杂剧,旧传奇,《西厢记》天下夺魁”。

汤显祖(1550—1616年),字义仍,号海若、若士、清远道人,江西临川人。中过进士,历任太常寺博士、礼部主事,曾因弹劾内阁首辅申时行而降职,后免官。其思想受到李贽的影响。在戏曲创作方面,汤显祖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。作品有《牡丹亭》《邯郸记》《南柯记》《紫钗记》,合称《玉茗堂四梦》,在世界戏剧史上有重要地位。

洪昇(1645—1704年),字昉思,号稗畦,又号稗村、南屏樵者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生于书香世家,为人疏狂孤傲,20年科举不第。《长生殿》的创作历经十年,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,后因演出于国丧日被劾下狱。1704年,江宁织造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《长生殿》,邀洪[插图]前往,归途中醉酒,于乌镇落水而死。戏曲作品仅存《长生殿》和《四婵娟》两种。与孔尚任并称为“南洪北孔”。

孔尚任(1648—1718年),字聘之,又字季重,号东堂,别号岸堂,自称云亭山人,山东曲阜人,孔子六十四代孙。思想与学术继承儒家传统。中年游宦江南,有机会亲历南明故地,深入了解南明的历史兴亡,为《桃花扇》的创作进行了充分的酝酿和准备。作品除《桃花扇》外,还有《岸堂文集》《长留集》等行世。

四大名剧中,《西厢记》与《牡丹亭》都擅长于青年男女情感的细腻描摹。《西厢记》中书剑飘零的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因彼此才貌而相互倾心,经过联吟、寺警、听琴、赖婚、逼试等一系列事件后感情加深,却因身份门第的差距而遭遇重重阻挠。剧终张生得中状元,与莺莺结为夫妻。王实甫借剧中人物发出了“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”这样振聋发聩的呼声。然王实甫之重“情”,较之关汉卿、白朴虽有突破,但仍不能与明代的汤显祖相提并论。

在《牡丹亭》中,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,却仍于游园之时产生思春之情,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,后因情而死,又最终还魂复生,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。《牡丹亭·序》中说,“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,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。生而不可与死,死而不可复生者,皆非情之至也。”很显然,汤显祖对“情”的推崇与张扬,已有冲决宋明以来的“理学”伦理羁绊之势。唯因如此,《牡丹亭》中的“情”所承载的文化内涵,与明代的政治环境、思想风潮、经济与社会形态之关联,我们在阅读中也应多加留意。

《长生殿》借李隆基与杨玉环的“钗盒情缘”写王朝兴衰,剧名取自白居易《长恨歌》中的诗句“七月七日长生殿”。《桃花扇》以秦淮名妓李香君与复社名士侯方域的悲欢离合为线索,摹写南明覆亡史。两剧皆借离合之情,写兴亡之感,或曲折或直接,反映了清初文人易代之际的文化反思,思想内容上都较《西厢记》与《牡丹亭》深邃、复杂。

就男女之“情”的表现而言,《长生殿》在批评统治阶层荒淫误国的同时又赞颂李、杨爱情;《桃花扇》则用道士的直接呵斥来点醒候、李情缘之迷思:“家在哪里?君在哪里?父在哪里?偏是这点花月清根,割它不断么?”从这一声断喝中,也可以看出孔尚任对晚明情欲解放潮流的真实态度。


相关推荐